2025年10月9日,汇丰控股与旗下汇丰亚太联合公告,拟以每股155港元的价格私有化恒生银行,较公告前一交易日收盘价119港元溢价30.3%,交易总对价约1061亿港元,对应恒生银行总估值2900亿港元。这一交易不仅是香港近年规模最大的金融并购案之一,也标志着两家银行延续60年的股权合作关系将进入新阶段。 交易核心细节股权与对价基础:目前汇丰亚太持有恒生银行63.34%股权,此次私有化针对剩余36.66%的流通股份。155港元的要约价不仅较市价溢价显著,还高于恒生银行2022年3月以来的股价峰值154港元,且公告明确该价格为最终价,不会进一步提高。交易附加条件:恒生银行股东可额外获得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且不从要约价中扣除;交易完成后,恒生将保留独立品牌、持牌银行资质及分行网络,客户服务不受影响。审批与时间节点:交易需通过三重关键审批:一是恒生银行法院会议上,无利害关系股东的赞成票占比不低于75%且反对票不超过10%;二是股东大会通过股本调整相关决议;三是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所有条件需在2026年9月30日前达成,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私有化。 私有化背后的核心动因从业务逻辑与市场环境看,汇丰推动此次私有化主要基于三重考量:战略整合需求:近年汇丰持续推进集团改革,通过人事调整、部门重组压缩成本。此前汇丰已向恒生派驻高管,私有化后可消除上市公司治理限制,更高效地推进业务协同,例如整合后勤、IT及合规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省数亿港元运营成本。化解资产质量压力:恒生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不良贷款率升至6.69%,创十年新高,主要受香港商业地产低迷拖累——其1240亿港元地产贷款中37%为无抵押贷款。私有化后,恒生无需公开披露业绩细节,可更灵活地与客户协商债务重组,同时避免市场情绪对股价的冲击。估值与资本效率考量:此次交易估值为1.8倍市净率,虽被部分投资者认为偏高,但相较于港股小型股普遍存在的流动性危机(约474家港股公司市值低于1亿港元,日均成交额不足10万港元),私有化可让恒生脱离公开市场估值束缚,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价值重估。 市场反应与潜在风险短期市场波动:公告发布当日,恒生银行股价暴涨25%,收于150.4港元,接近要约价;而汇丰控股股价下跌5.97%,主要因市场担忧1061亿港元的现金支出压力,且汇丰宣布暂停未来三个季度的股份回购以维持资本充足率(目标CET1比率14.0%-14.5%)。中小股东接受度争议:30%的溢价虽高于2014年华侨银行收购永亨银行(1.6%溢价)等案例,但部分投资者认为未充分反映恒生的品牌价值与分行网络资产。不过,考虑到恒生不良贷款压力及要约价接近历史高位,市场预计多数中小股东会选择套现离场。长期整合挑战:若交易完成,汇丰需平衡恒生的本地市场定位与集团全球化战略。例如,恒生在香港拥有250个服务网点,侧重零售客户,而汇丰以机构业务为主,如何协同渠道资源、避免内部竞争,将成为后续整合的关键。 历史背景与行业影响恒生银行与汇丰的股权关联始于1965年香港银行危机,当时汇丰出手收购恒生过半数股权,此后两家银行保持独立运营。此次私有化若落地,将终结恒生53年的上市历史,也可能引发港股市场连锁反应——近年来,中粮包装、中国中药等企业均因估值低估或战略调整启动私有化,汇丰的动作或推动更多金融机构重新评估资本结构。对于香港金融市场而言,恒生作为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其私有化后的治理透明度备受关注。尽管汇丰承诺恒生仍需向香港金管局提交财务数据,但脱离公开市场监督后,如何平衡股东利益与公共监管要求,将成为监管层重点审视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