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火星原位储能与发电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具体如下:发电研究进展: 提出新思路:以往科学界讨论宇宙空间核能发电多采用氦-氙稀有气体作工作介质,但氦-氙非火星原生资源,从地球运输有泄漏后难补充的问题。中科大研究人员提出将火星大气作为发电系统工作介质的新思路。 发现优良性能:火星大气分子质量较大、比热容较高,热功转换性能优异。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火星大气相较于氦-氙稀有气体方案,用于发电系统效率最大可提升 20%、功率密度最大可提升 14%,且工作介质可原地随时获取,为大规模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因地制宜”的能源生产解决方案。储能研究进展: 提出新概念:科研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火星电池储能系统概念。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 95%以上,该电池以火星大气中的活性物质作为反应燃料实现电量释放,为火星探测器和基地等提供持续能源供给。电能储存时,可结合电能、光能、热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将能量重新存储到系统中。 测试有好效果:在模拟火星大气及昼夜温差条件下测试,即使在 0℃低温环境下,电池仍能稳定驱动电子设备。使用火星大气作为燃料,大幅减轻电池系统整体重量,实现能源就地获取与自给自足,为火星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高能量密度储能方案,对提升火星任务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意义重大。未来,围绕火星气体的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结合发电、储能、供热、制氧、制燃料等,可进一步拓展形成火星大气利用的综合能源系统,火星气体的高效开发利用正成为推动下一代深空能源系统构建的关键突破口。
|
|